首页 火币交易所文章正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是如何诞生的?——评商学院教师李壮阔

火币交易所 2023年01月31日 10:52 37 Connor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是如何诞生的?

   ——评商学院教师李壮阔

   2011年7月11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岗位最新聘任的结果在它的校园网主页上登出来了,商学院的三位老师分别出现在教授五档的位置上,分别是李壮阔,刘宏,文礼朋,据查2001年5月7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关于组织副教授二档及以下校内岗位聘任的通知》中教授五档的评审条件:1、自然入档条件:具有教授职称的人员,2、评审入档条件:低职高聘教授(任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且符合教授二档所列科研业绩成果中的2项,或者教学业绩成果中的2项)。目前还是副教授职称的李壮阔,名列学校聘任的教授五档商学院的第1位,可见在低职高聘这个评审条件上符合教授二档的很多条件,比如科研业绩成果或教学业绩成果,就这样一个教学业绩在商学院中很平常的老师,那么科研业绩成果应该相当突出,至少符合教授二档所列科研业绩成果中的2项吧。再查阅教授二档的评审条件中的业绩成果具备的条件中的1-5项,应该只能符合前2项,第一个是论文,第二个著作。

   我们先看著作,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页面中和来宾技术转移网,查到“李壮阔,男,(1976-),河北保定人。2005年于昆明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博弈论。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参编教材一部。现主持广西教育厅项目一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引进人才项目一项。”说明该著作是《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一书,但在网上无论如何也查不到这本书,只查到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在2009年2月出版的宋志国、贾引狮合著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若干问题研究》一书,查看相应目录,再从中国知网查找到了2008年6月桂林电子科技李伟娜硕士学位论文《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再翻看李壮阔出版那部的《绿色供应链的协调管理》著作,李壮阔是第一作者,李伟娜是第二作者,发现了很多诡异的问题,这三篇作品在内容上重复率太高,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上看,li伟娜硕士论文在最先,然后两部著作相继出现了,同时参与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年终业绩考评,明眼人一想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校人事处和学术委员会进行彻查这三部作品的来龙去脉,是不是属于比较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对这样的人委任以大学教授,众目睽睽之下怎么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做一个说明,这样的行为是否能继续容忍???!!!!!

   然后我们再看论文,论文对期刊的档次要求较高,可以看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高度重视,我们查看李壮阔历年发表的学术类论文,符合这一条件的可能只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理工类4篇以上,并有3篇论文被SCI,EI正刊收录”中EI正刊收录,但是否具备这个条件还需要再看该先生的论文,其中从历年的科研业绩统计来看,基本上都是学术会议类型的EI收录文章,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会议论文在中国相对容易,但不属于EI正刊,试问学校人事处是如何核定的,学校学术委员会也给予一定的核实?

   对于论文一项,我们再从中国知网上查找了一些具体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在杂志《工业工程》(2008版中文核心)上2008年3月独著的发表的论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信任行为的进化博弈》中的主体和核心第3部分“供应链节点企业信任行为进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与期刊《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0期中的商学院蔡翔教授的《两部门信任行为的进化博弈分析》中的第2部分“两部门信任行为的进化博弈分析”几乎完全相同,就换了几个字母代码而已,甚至在参考文献中也并未列出蔡翔教授的论文作为参考文献,这样的文章是否属于抄袭呢?是否属于比较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呢?请商学院的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给予裁定。

   在2008年12月《中国管理信息化》(2004版中文核心)杂志上李壮阔独著发表的《基于FAHP的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协调管理研究》一篇文章,几乎和2008年6月李伟娜硕士学位论文《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中的第5章第2节“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协调机制进行绩效评价”的核心部分甚至是数据完全一样,比如说指标评价体系,指标评价值等等,这种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再次请商学院的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给予裁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就这样诞生的吗??

   在2007年6月《商场现代化》(2004版中文核心)的期刊上,李壮阔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与李伟娜硕士学位论文《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中的第“2.2.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又几乎完全一样,重复率在90%以上,再次请商学院的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给予裁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就这样诞生的吗??

   在2007年12月《安徽农业科学》(2004、2008版中文核心)的期刊上,李壮阔又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信任行为分析》与李伟娜硕士学位论文《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中的第“4.5.1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信任问题阐述”又几乎完全一样,重复率也在90%以上,再次请商学院的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学校的学术委员会给予裁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就这样诞生的吗??

   这些是不是属于比较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呢?其中,李壮阔还列入2011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区教授职称评定的范围之内,在提交到学校的《诚信保证书》中承诺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请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全体师生们,这样评出的“教授”是否有可信度呢?另外,也请问学校学术委员会,作为商学院学院级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李壮阔,能和这样的职位相符吗?以这样的行为可以严谨的对待科学研究问题吗?

   请问,李伟娜当时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怎么做出来的,李壮阔当时也不是李伟娜的导师(导师是宋志国教授,见中国知网李伟娜硕士学位论文封面和致谢中),请商学院学术委员会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给予裁定,也请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就是这样诞生的吗??

   作为大学中的教授,都经历了刻苦的汗水,具备了严谨的学术作风,教授职称的获得代表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层次和高水平,但是,请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李壮阔这样的情况能继续作为“教授”聘任吗,这样的情况能列入“广西区教授职称评定”的范围内吗,还信誓旦旦的书写了诚信保证书,不知道这样的保证书是形式还是评定依据,如果是形式,那么以后评定出来的教授都可以效仿这样的做法,如果是评定依据,也请学校和学院方面给予必要的处理,是否这样的情况就可以去评教授,如果可以,以后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校方给不给予支持,如果不可以,那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甚至全国的高等教育的师生都会密切关注这一事件的发展,请桂林科技大学校方和商学院院方给予合理的处理吧??!!!!!

发表评论

火币交易所(huobi) | 火币全球站官网入口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