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火币app官网下载文章正文

不仅是刘备爱哭,连诸葛亮也曾为三个人流泪,尤其是这位关键人物

火币app官网下载 2022年10月28日 08:06 62 Connor

曾有戏言,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虽然没那么夸张,但刘备“爱哭”貌似的确如此,尤其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特别“爱哭”;一个大男人这么“爱哭”确实不合情理,不过“刘备”正是抓住了“不合情理”才看似情真意切,当然次次也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刘备”爱哭目的性太强,哭的多了反而使后世对此多有诟病;但“诸葛亮”其实也挺“爱哭”,而且每次哭的都很痛。

白帝城“刘备”殒命之时,临终将蜀汉江山,连同一个“阿斗”托付给诸葛亮;顺便还来了一句“君可自取!”这话后世颇有争议,刘备或许是“真心实意”,但更多声音却认为这是故意试探;当时的诸葛亮痛哭流涕,叩头出血,连伤心带害怕的“哭”了一通。还有一次是《三国演义》中出现的“诸葛亮哭周瑜”;当然也可以理解成这次“痛哭”是诸葛亮故意为之。除去这两次,诸葛亮“情真意切”的哭过三个人,这三个人在《三国志》中也颇有名气。

最著名的一次,当然是“挥泪斩马谡”。说起“马谡”其人,《三国志》中记载乃是“马良”之弟,其才不在“马良”之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因为“守街亭”出现重大失误;为了给众将一个交代,诸葛亮不得不流泪将马谡杀之。《三国志》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展开全文

后世多以偏见看马谡,说其人只会夸夸其谈,连刘备也早看出他是虚有其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马谡”其实才华出众,所谓的“夸夸其谈”其实是建立在每次都说中要害的基础上的。而且诸葛亮与“马谡”私下乃是半师半友的关系。三国乱世,行军打仗屡见不鲜,但真正能领兵的人其实并不多,因此“马谡”一直都没有真正在阵前历练过;但这并不能说明“马谡”无才,即便是“夸夸其谈”,其先决条件也必须是“胸有良谋”才行。

诸葛亮识人再不济,但还是看中了马谡的“才华”,不过太过信任,竟然让第一次领兵的“马谡”去担任这么重要的任务;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当然,这里并不是想替“马谡”翻案,错了就是错了;就像叱诧风云的“关二爷”,威风一世,到最后丢了“荆州”,后世皆言是“关羽”无能,丢了荆州才致使蜀军再难出川;可是,又有几人还记得“关羽”戎马一生的功劳呢?

“马谡”也是一样,更何况他还没有“关羽”的赫赫战功作为资本,“街亭”一战被后世骂的更凶;但当时的诸葛亮之所以会哭,一则毕竟“马谡”有才,他的死其实也是蜀汉的损失,二则个人感情,毕竟两人“半师半友”多年,第三也是出于愧疚,如果不是自己的失误,至少“马谡”不用死了。

诸葛亮哭的第二人乃是与自己齐名的“凤雏”,庞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预言显然不准确,刘备可是“卧龙”、“凤雏”兼得,到最后也没能统一中原;但这句话却说明了“庞统”之才,至少不在诸葛亮之下。《三国志》记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关于这一点其实也颇有争议,因为后世多以为诸葛亮与“庞统”不和,还曾因为攻蜀发生过意见分歧;而且还有声音说《三国志》中“(刘备)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因此,诸葛亮出于“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的思想嫉妒“庞统”,庞统对诸葛亮也抱有同样的态度,因此“庞统之死”诸葛亮其实是假哭。

是真是假只有“诸葛亮”自己才知道;但《三国志》同样记载诸葛亮更善于理政,“庞统”善于奇谋。换种角度想,如果有了“庞统”,诸葛亮是不是身上的担子会轻很多?如果有了“庞统”,诸葛亮不至于事必躬亲,最后不惜把自己累死?如果有了“庞统”,刘备至少不会把偌大的蜀汉烂摊子,和一个“阿斗”全托付给诸葛亮一人?当然,还有很多可能性,诸葛亮哭“庞统”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也合情合理;至于诸葛亮是不是后世评价的那么心胸狭窄,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诸葛亮第三个哭的是江东“鲁肃”,《三国志》“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关于“诸葛亮哭鲁肃”其实是争议最大的,且不说俩人各为其主,单单是“鲁肃”其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个“老好人”,基本没什么作为。其实不然,“鲁肃”乃是三国大才,如果说诸葛亮有“隆中对”,鲁肃也有“榻上策”,而且比诸葛亮还要早许多年提出。之所以鲁肃的“榻上策”没有被实施,一则当时孙策新亡,江东大乱;二则孙权自负,虽对“榻上策”赞叹不已,但其并未真正信服;三则东吴善于自保,结果时机已过。

“鲁肃”为人翩翩君子,不像“周瑜”锋芒外露,但他的功劳却比周瑜要大得多;想当初“赤壁大战”,东吴群臣意见不一,就连当时的孙权其实心里也没谱。如果不是“鲁肃”,恐怕孙刘两家联盟还真的是个未知数;“孙刘联盟”意义非凡,当时曹操大军压境,时局瞬息万变,根本容不得“孙权”犹豫。

况且当时东吴实力并不强,外加一个基本被打残的“刘备”,其综合实力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增强;而且东吴朝中被“孙权”倚重的大臣也很多,大家都反对的情况下,孙权的心理压力其实是很大的,“犹豫”也是理所当然。但时间不允许,如果孙权再犹豫一段时间,恐怕曹操就占尽了先机,那时再谈“孙刘联盟”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赤壁之战”的首功当属“鲁肃”说服了孙权。

鲁肃之才“周瑜”最清楚,不然也不会临死推荐“鲁肃”担任“大都督”。孙权欣然采纳,这倒不是孙权看“周瑜”临死的面子,而是他对“鲁肃”的才能同样报以肯定的态度。还有所谓的“刘备借荆州”,还是鲁肃说服了孙权;这点鲁肃其实与诸葛亮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心心相惜。因为单从东吴群臣和“孙权”来讲,将自己的土地“借”出去,这简直是荒唐至极的事情;当然从“刘备”来看,对“借荆州”其实也不抱太大希望,因为“荆州”是一大块地盘儿,不是几两银子而已。

但诸葛亮和鲁肃都深知,“借荆州”其实是最好的“同盟”,一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这种关系就不得不迫使“孙刘”两家共同抗曹;只有“共同抗曹”,江东或是刘备,才有可能在曹操强大的威胁之下得以存活。而且,《三国志》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为什么“曹操”会吓得手中笔都掉了?其实曹操也知道“孙刘同盟”的威力,自己想各个击破刘备、东吴,其难度系数陡然增加;因此“借荆州”也是鲁肃的大功一件。

当然,“鲁肃”借荆州也有东吴的小算盘。毕竟曹操太强大,“荆州”几乎成了抵御曹操的桥头堡,因此将“刘备”放在荆州这个位置,可以替东吴缓解很大的压力;至于诸葛亮的小算盘,那无怪乎借“荆州”再取川蜀,同时荆州也是“隆中对”中蜀军出川的关键所在。但不管怎么说,“鲁肃”是说服了孙权,将荆州借给了刘备,“孙刘同盟”得以巩固;在“鲁肃”当政时代,“孙刘”两家可以说是达到了蜜月期,尽管小摩擦不断,但毕竟同盟关系不变,曹操也未敢轻举妄动。

但“鲁肃”一死可就不一样了,以“吕蒙”为代表建议孙权奇袭“荆州”,关羽在前方北伐,东吴在背后捅刀子;此举不仅仅是害死了“关羽”而已,还将“孙刘联盟”彻底撕破。结果是什么?刘备率倾国之兵讨伐东吴,如果不是陆逊的一把火,恐怕东吴不灭也岌岌可危;当然刘备更惨,一把火几乎烧光了诸葛亮积攒了多年的“老本儿”。同时曹魏大举进犯,如果不是诸葛亮再出面重新建立“孙刘联盟”,恐怕蜀汉和东吴谁都没有好下场。

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诸葛亮会哭“鲁肃”了,两人不仅心有灵犀,同时“鲁肃”也是“孙刘联盟”中的关键人物。

发表评论

火币交易所(huobi) | 火币全球站官网入口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