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火币交易所文章正文

【地理拓展】地理视角解读“石老人”为何会消失?“石老人”如何形成?青岛石老人的头,要还是不要!地理老师给你解答!

火币交易所 2022年10月09日 08:57 69 Connor

世间再无“石老人”

10月2日晚青岛遭遇数小时的雷雨大风,有市民发现青岛著名地标“石老人”坍塌。据曝光的现场画面显示,石老人的“头部”和“胳膊”损毁严重,碎石一片。市民纷纷表示惋惜,诸多市民闻讯赶到现场,记录下石老人“最后的模样”。

展开全文

消失的“石老人”

石老人位于青岛市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在石老人村西侧海域的黄金地带,距岸百米处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是众多游客来青岛拍照打卡的网红地。

10月3日凌晨4点10分左右,山东青岛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突然坍塌。

崂山区迅速组织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经现场勘查,认为是由于常年风化和海水侵蚀,加上近日天气影响,导致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自然坍塌。

目前,已对石老人海蚀柱采取了临时性保护措施,具体修复方案正在抓紧论证。

据报道,这座著名的观光景点,近年来“老”的迹象愈发明显。

早在10年前,石老人就被爆出“高处落石头”的消息。

消息称:石老人不断有石块从身上掉落,柱体上出现了两条较大的裂痕。

“石老人”如何形成

石老人位于青岛市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在石老人村西侧海域的黄金地带,距岸百米处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

石老人是中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海蚀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蚀 、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海岸侵蚀地貌类型。它是在海蚀拱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作用,使两侧海蚀穴蚀穿而成的拱门状,称海蚀拱桥或海穹。海蚀拱桥的拱桥发生崩落,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叫做海蚀柱。

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崂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并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乃成今日之形状。从西北方向望去,这块海中奇石极像一位老人,惟妙惟肖,有关这块奇石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也吸引了许多游人来此观赏。

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常见类型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1.海蚀崖

海蚀崖是海岸受海浪冲蚀及伴随产生的崩塌而成的一种向海的悬崖陡壁,主要见于基岩海岸。

2.海蚀平台

海岸受海浪冲蚀,海蚀崖不断地被冲刷、后退,就会残留下海蚀平台。海蚀平台的宽度随海蚀崖的后退而加大。从位置上讲,由于岬角处浪高流急,能量聚集,因而海蚀崖高大,海蚀平台也很宽广。海蚀平台往往会形成各种礁石洞穴、海蚀沟槽以及海蚀柱、海蚀拱桥等。

3.海蚀柱

海蚀柱的产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海滩受蚀后退后,较坚硬的蚀余岩体残留在海蚀平台上,形成突立的石柱或孤峰;另一种是海蚀拱桥受蚀,拱顶下塌而形成海蚀柱。海蚀柱在中国沿海常可见到。

4.海蚀洞

深度较大的被波浪及挟带岩屑的冲击、掏蚀后所形成的面向大海的凹穴,被称为海蚀洞。

5.海蚀拱桥

常见于岬角处,形状似拱桥,由海蚀洞发展而来。

“石老人”为何坍塌?

石老人海蚀柱景观在海水中浸泡时间长,经过风化作用自然形成一些裂隙。在裂隙中,一些海水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体积变化 ,会对岩石形成挤压,使裂缝逐渐增大、增多,就会有小的石块脱落。

网友怀疑坍塌与山东连日降雨的天气有关

针对石老人的坍塌,不少网友觉得与前一日的雷雨天气有关。这一说法,也在青岛市崂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回应中有所体现。

从9月30日夜间开始,山东自西向东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截至2日18时,济南等11市局地降下大暴雨。

图片来源:半岛新闻

据气象部门此前预报,国庆期间(10月1-7日),山东有明显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10月3日06时,山东省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及大风蓝色预警。

与暴雨同时来的还有降温,从3日起,山东气温将持续下降,大部地区降温幅度达11~14℃。

除了大自然因素使石老人变“老”外,还存有“人为攀爬”的不雅镜头。

2019年11月,3名年轻人爬到石老人海蚀柱顶端玩耍。事后,网友在担心三人安全的同时,对这一行为进行谴责。

面对愈加变“老”的海蚀柱,2011年,相关部门曾对石老人海蚀柱保护与修复进行过论证。该论证当时在全国属“首创”。

2022年5月,“上端落石头”的消息再次传来。

针对因风化导致落石,记者联系了青岛海洋工程勘察院一负责人。

这名负责人说,海蚀柱上端落石,他怀疑可能因长期风化、低层海浪侵袭等原因导致,但具体情况需要现场勘察、进行技术分析后才能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石老人的传说

在青岛海边,有一块巨石矗立在海中,形状象一个孤独的老人遥望着大海深处,人们叫它石老人。说起来还有一段辛酸美丽的传说。

在午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距岸百米处有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人称“石老人”。

老公公以手托腮,注目凝神,每天晨迎旭日,暮送晚霞,伴着潮起潮落,历尽沧桑,不知度过了多少岁月。

这个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凿的艺术杰作,已成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岛著名的观光景点。

© | 77是柒柒吖lalala

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千百万年的风浪侵蚀和冲击,使午山脚下的基岩海岸不断崩塌后退,并研磨成细沙沉积在平缓的大江口海湾,唯独石老人这块坚固的石柱残留下来,乃成今日之形状。

从西北方向望去,这块海中奇石极像一位老人,维妙维肖,有关这块奇石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也吸引了许多游人来此观赏。

相传,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午山脚下的一个勤劳善良的渔民,与聪明美丽的女儿相依为命。

不料一天女儿被龙太子抢进龙宫,可怜的老公公日夜在海边呼唤,望眼欲穿,不顾海水没膝,直盼得两鬓全白,腰弓背驼,仍执著地守候在海边。

后来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际,龙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

姑娘得知父亲的消息,痛不欲生,拼死冲出龙宫,向已变作石头的父亲奔去。

她头上插的鲜花被海风吹落到岛上,扎根生长,从而使长门岩、大管岛长满野生耐冬花。

当姑娘走进崂山时,龙王又施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定在海上。

从此父女俩只能隔海相望,永难相聚,后来人们把这块巨礁称为“女儿岛”。

网友评论:

石老人形成于9.5亿~11.3亿年前,是中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景观。

海蚀柱指由于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它是在海蚀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海蚀柱是由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岬角两侧的海蚀洞可以被蚀穿贯通,形成顶板呈拱形的海蚀拱桥。

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峭然挺拔于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

30多年来,石老人海蚀柱经历了两次“体检”,精准“体检”显示“强风化状态”的石老人,“头”“臀”损伤严重。石老人海蚀柱不但时有坠石,而且中间部位的“心”形洞近年来愈发扩大。

原因是石老人海蚀柱景观在海水中浸泡时间长,经过风化作用自然形成一些裂隙。在裂隙中,一些海水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体积变化 ,会对岩石形成挤压,使裂缝逐渐增大、增多,就会有小的石块脱落。

近日的雷电和风雨天气,进一步加剧了“石老人”损毁的进程,2022年10月3日凌晨4点10分左右,石老人海蚀柱上半部分突然坍塌。

目前,有关部门已对石老人海蚀柱采取了临时性保护措施,具体修复方案正在抓紧论证。

那些坍塌的著名海蚀柱

“蓝窗”位于马耳他小岛戈佐岛的西北海岸,是由风浪长期侵蚀而形成天然岩石拱门,也是马耳他著名景点“三蓝”之一。

2017年3月8日上午,在连日大风和海浪的冲击侵蚀下,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最著名的海岸景观——“蓝窗”彻底坍塌,盛景自此沉入海底。当地居民见证了“蓝窗”坍塌的全过程——岩体崩塌时发出了“巨大的响声”,大量巨石从数百丈的高空上径直坠入海底。

一直以来,地理学家就警告这一岩石奇观存在坍塌的风险,从去年开始,政府已经禁止游客在“蓝窗”上行走,或者从孔洞中坐船驶过。

澳大利亚大洋路的“十二使徒”非常出名,形成的原因也是因为大自然的力量。这12个断壁岩石位于大洋路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的海岸线上,是由拥有千万年历史的石灰石、沙岩和化石经海水风化而逐渐形成的。

矗立在湛蓝的海洋中的独立礁石,形态各异,因为其数量和形态酷似耶稣的十二门徒,因此得美名“十二门徒石”。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令人惊叹的奇景,然而时至今日,由于海浪经年累月的冲击,“十二使徒”岩壁正在逐渐消失,12座岩壁只剩下7个,其他的已经坍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0月3日一早,青岛知名景点、地标性景观之一的“石老人”在风雨中遭受破坏的消息刷屏。小编在石老人浴场看到,“石老人”的上半部分已经缺失了,“头”和“胳膊”都已经不见。

惋惜之余,关于要不要修复“石老人”,各方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礁石受到常年风化和海水侵蚀,坍塌属于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人为修复属于枉费人力物力与财力的行为,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消失!

也有人认为,“石老人”承载着青岛人和游客们多年来的情感记忆,已经成为青岛的城市地标,值得修复和保护。

作为海蚀柱,“石老人”总有垮塌的一天,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它的坍塌可能带来更多的还是精神方面的影响,让很多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儿时记忆的逝去和海枯石烂的历史过程。世事变幻不过寻常,珍惜当下每一天。

试题链接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新北市,野柳是一个长约1700m的突出于北海岸的海岬。这里的岩岸地形也曾见识过惊涛骇浪,后因上升运动形成海岸平台。平台上有蕈状岩、蜂窝岩、烛台石、风化纹、溶蚀盘及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蕈状岩外观似蘑菇,细细的颈部顶托着一个“大脑袋”,“头颅”较为完整,而细细的颈部大都不堪重负。其中最著名的为“女王头”,其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神态像极了昂首静坐的尊贵“女王”。下图为蕈状岩群及“女王头”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长达1700m的野柳海岬属于( )

A.海水堆积地貌 B.海水侵蚀地貌

C.风力侵蚀地貌 D.河流沉积地貌

2.“女王头”未来可能( )

A.头部很快被雨水侵蚀消失

B.颈部因吸收水分变粗

C.头部很快被海风侵蚀消失

D.颈部受侵蚀断裂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海岬是指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经历过惊涛骇浪的侵蚀,形成海水侵蚀地貌,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女王头”由常年风力侵蚀和海浪冲击形成,不会很快消失,A、C错误。与海浪同高度的颈部岩石磨蚀较快,因此下方的颈部易因侵蚀作用而断裂,B错误,D正确。所以选D。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蕈状石一般分布在海岸,指沉积于海底的砂岩抬升后经日晒、风雨、海水的作用,最终形成状如蘑菇的石头。形成蕈状石的岩层具有双层结构,上层含有动物化石而含钙质成分高,质地比较坚硬;下层钙质成分少,质地较软。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位于突出于北海岸的狭长岬角,海岸边分布有大片处于中后期的蕈状石,其中著名的“女王头”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图2)。地质学家推算,“女王头”颈部大概还可以坚持10-20年,一旦遇上大地震、强风,“女王头”很可能会因此折断。图1示意蕈状石形成过程。

(1)推演蕈状石从中期到后期的发育过程。

(2)从地貌和气候方面,分析有利于野柳地质公园蕈状石发育的条件。

(3)围绕“女王头”的保护争议不断,有专家提出进行人为的干预保护;但也有部分人士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应人为干扰。请提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案】

(1)随着地壳的继续上升,上下两层都露出水面;风化侵蚀进一步加大;上层硬度大,受侵蚀较慢,表面一些化石、沙砾不断脱落,受雨水、海浪冲洗淘蚀而产生蜂窝眼;下层因为质地较疏松,受侵蚀的速度要快一些,因而比上层稍细;随着侵蚀作用的继续,蕈状石的上部变得形态各异,而下部逐渐变细,呈现蘑菇形状。

(2)从地貌上看,位于突出于北海岸的狭长岬角,三面环水,地势低,受潮汐和海浪的侵蚀作用强,对颈部的破坏大;从气候上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气温高,日照强烈,风化作用明显;东北季风和台风的侵蚀作用强,同时加剧了海水侵蚀作用,雨水的冲刷、风浪的破坏,使得蕈状石的形态得到充分发育。

(3)赞成干预保护:女王头景观是台湾旅游业的一张名片,成为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旅游景点的非凡性);增加旅游收入,带动经济发展(经济效益);具备保护技术。

赞成不干预保护:保护技术不够成熟、可能造成景观的破坏;地震、台风等不可抗拒的其它因素的影响;可以继续发现和开发其它的替代景观:保护需要费用投入。

【解析】

(1)中期上层抬升出海面,呈石柱状,后期抬高完全脱离海面,妆如蘑菇,顶部呈蜂窝状,关键在于解释顶部蜂窝状的形成以及蘑菇形态的形成。根据材料可知,形成蕈状石的岩层具有双层结构,上层质地坚硬,下层质地松软。从中期到后期,随着地壳抬升,上下层均露出水面,由于受外力风化侵蚀,上层顶部受外力侵蚀,部分化石、沙砾脱落,该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上部继续接受雨水、海浪等冲刷淘蚀,从而形成顶部蜂窝的形态。上部岩层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侵蚀风化速度相对较慢,下部岩层松软,更易被外力侵蚀,风化侵蚀速度更快,所以下部比上部更细,最终其形态呈现蘑菇状。

(2)从地貌的角度来看,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突出于北海岸的狭长岬角,地势较低,三面环水,易受海浪、潮汐等外力从多个角度进行冲刷侵蚀,对颈部的破坏大。从气候的角度来说,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温和,纬度低,热量足,整体气温较高,日照强烈,风化作用明显。降水丰富,雨水冲刷较强。东北季风和台风侵蚀明显,且吹动海面形成破坏力较强的海浪,加剧对岩石的冲刷和侵蚀,蕈状石的形态得到充分发育。

(3)观点1,赞同。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岩石形态独特,著名的“女王头”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历史悠久,属当地发展旅游业的名片,也是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征,其旅游价值突出,所以干预保护可继续发展其旅游效益,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地具有保护的相关技术。

观点2,不赞同。在保护过程中如果保护的措施和技术不成熟,则会对景观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易受台风的影响,且位于板块交界附近,易受地震的影响,超强台风、地震等均属于不可抗拒的因素,人为保护难以起到较大的作用,保护费用投入较大。另外,当地可以继续发现或开发其他替代景观。

备注与科普

石老人的形成:当海浪从两侧冲击突出的岬角时,便会渐渐地形成海蚀洞穴,使海水连通,进而成为大小不一的海蚀拱桥或象鼻子洞;当孔径随海浪冲击不断加大到一定程度时,“拱桥”顶端或“象鼻子”处便会支撑不住而塌落下来,形成海蚀柱。这就是岬角后退残留在海滩上的耸立柱体,也就是石老人的真正身世。

石老人发现于康熙三十一年,在发现之前就已伫立多年。其实,早在2011年,石老人海蚀柱就由于风化迹象明显,不断有石头滑落。随着时间的流逝,石老人也“日渐消瘦”。

掉落前的照片

据了解,在地质史上,石老人原是一块伸进大海中的尖形的陆地,谓之岬角。在青岛海岸的许多岬角中,只有这里组成岬角的岩石与他处不同,是由火山岩构成的。这种火山岩浸在海中,受着风吹浪打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经海浪的“精心雕琢”,岩石千疮百孔,嶙峋多姿。由于岬角突入海中,使海浪运动受阻,海浪在岬角处折射,产生能量聚集,对岩石产生了强大的冲压力,天长日久,便把这些石缝、石孔掏成了石洞。

早年,当时的相关部门通过决议,对石老人的保护可行性以及保护方案进行公开招标。2011年7月5日,中标单位对石老人附近的地质、海流、以及石老人本身的风化程度进行观测和论证。

针对上述情况,海水浴场工作人员表示情况属实,现场已经看不到完整的石老人礁石了,目前正在组织人力前往调查,后续应该会对“石老人”进行修复。近日青岛迎来降雨天气,网友猜测也可能跟降雨天气有关。至于石老人是如何垮塌的,请以官方调查结果为主。

相关历史传说

相传,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崂山脚下的一个勤劳善良的渔民,与聪明美丽的女儿相依为命。不料一天女儿被龙太子抢进龙宫,可怜的老公公日夜在海边呼唤,望眼欲穿,不顾海水没膝,直盼得两鬓全白,腰弓背驼,仍执著地守候在海边。后来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际,龙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姑娘得知父亲的消息,痛不欲生,拼死冲出龙宫,向已变作石头的父亲奔去。她头上插戴的鲜花被海风吹落到岛上,扎根生长,从而使长门岩、大管岛长满野生耐冬花。当姑娘走近崂山时,龙王又施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定在海上。从此父女俩只能隔海相望,永难相聚,后来人们把这块巨礁称为“女儿礁”。综合自大众网青岛、海报新闻、中学地理研究、湘说地理、讲地又讲理等

发表评论

火币交易所(huobi) | 火币全球站官网入口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