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火币交易所文章正文

细腰、斗笠、高足,不管啥造型,为什么国内茶杯普遍没有“把”?

火币交易所 2022年08月02日 09:51 1025 Connor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杯造型,丰富多彩。

有折腰杯(细腰杯),流行于明朝,杯身中间束腰,既能聚香,也能贴合手部曲线。

有莲瓣杯,杯口模拟盛开的清莲,姿态婀娜,摆在茶桌上自成靓丽风景线。

有斗笠杯,杯子造型类似渔翁的斗笠,青箬笠,绿蓑衣,上宽下窄,口大底小,沉稳有形。

有罗汉杯,形似僧人化斋的饭钵,口向内敛,更易留香。

有竹节杯,拟态生长中的竹,节节升高,取坚韧不拔,万古长青之意。

有铃铛杯,杯身造型类似倒放的铃铛,玲珑有致,杯口向外略撇,深腹,茶香易聚难散。

有四方杯,类似过去量米的方斗,杯身为方形。旧时这种方形杯做不到手工拉坯,烧制过程易变形,制造难度略大,比较少见。

有高足杯,鲜明特征是底足很高,上方呈现为碗形,旧时也称马上杯,便于握足饮茶……

展开全文

当然,市面的茶杯外形远不止这些,而是琳琅满目,难以尽数。

之前有位刚从国外回来的茶友,他表示很好奇。

“咦,为什么国内喝茶的杯子,普遍没有把手?”

据他在国外的观察,外国人不论喝咖啡、喝酒、喝茶都喜欢用带把手的杯子。

回到国内后(他是闽南人),身边亲友在喝茶时以功夫茶为主。

冲泡出汤,将茶汤倒入小杯后再慢慢喝。

看了一圈下来,发现国内喝茶的杯子大多没有把,这又是为什么?

这个话题倒是很有意思,其背后,主要是饮茶文化差异的影响。

《2》

一、历史背景影响。

听过这样的趣谈,茶叶刚传到国外时,番邦人对这个新奇食物颇感新鲜。

当时呢,也不知道茶叶该怎么吃。

于是就将茶叶放进锅里煮开,煮好后将汤水倒掉。

只留下茶渣,再伴上盐巴、胡椒粉之类的调料,当成“老虎菜”直接吃掉。

看到这一幕,或许有人会感到好笑。

茶呢,明明就是泡着喝的。

外国人怎会这么不识货,将它当成了一盘菜呢?

先别急着看笑话。据传先民们在最早发现茶时,也是摘下幼嫩的茶青鲜叶,当成蔬菜食用。

某年春茶季,我们在山上也曾效仿过这样的古法。

用新鲜摘下的茶青炒鸡蛋,味道竟然还不错。

等到后来,才慢慢发展出将茶叶收集起来,晒干放着备用。

汉朝时,一度还盛行茶粥的做法。

某次在看展馆时,看过汉朝人煮茶的鼎。

看了介绍后,心里很感慨,当时的喝茶做法是今天不能想象的。

将茶放进锅内煮开,烹煮成浓浓的羹汤。

再加入茱萸、盐巴等调味,倒入碗里去喝。

试着想象下,味道估计和咸口的蔬菜粥类似。

说了这么多,只想表明一点,最早的茶其实被人古人当成菜,与饭菜一同烹煮而食。

最早的茶具,从餐具中演化而来,并没有特意细分。

哪怕到了后期,茶器与餐具逐渐分家后,茶杯设计上仍旧受了“碗”的影响,多数不设把手。

宋朝流行点茶,用盏喝茶。

明代主流泡茶,用杯喝茶。

这些杯杯盏盏,清一色不带把手。

而西方的器物发展史,另有不同。

英文里China一词最早是指瓷器,瓷是古代的重要发明。

据说在瓷器还没传到西方之前,西方本土的器具,以金属制品为主。

金属导热快,容易烫手,需要设计把手用来隔热。

时至今日,受到文化差异影响。

外国人青睐于用带有把柄的杯子喝茶、喝咖啡、喝果汁、喝啤酒,自然不难理解。

《3》

二、设计巧思不同。

大家不妨回想下,平日生活里,带有把手的杯子是不是普遍容量偏大?

比如,居家生活常见的马克杯。

比如,怀旧气息明显的搪瓷大茶缸。

比如,德式啤酒杯……

这些带有把柄的杯子,常见规格容量起码有300毫升。

容量大,装的茶水、酒水、饮料会更多。

方便举杯畅饮,一次性喝个尽兴。

然而,容量大的杯子,装入大量汤水后重量不轻。

单手直接握起,略显费劲。

尤其是热饮,更是不便单手握杯。

针对这些大容量的杯子,自然要设计把手,方便日常使用。

但喝茶的杯子,不需过大。

除去解渴式牛饮的情况,遇到一泡难得的好茶(高山白毫银针、正岩肉桂、桐木烟小种等),喝茶时需要细品、慢啜、认真品尝,才不会浪费茶味精彩。

细品好茶,用小巧精致的茶杯更为恰当。

将茶水分入品茗杯中,茶斟七八分满,再握起小杯慢慢品尝即可。

喝功夫茶时,茶杯大多不设把手的设计原因有二。

一是希望你喝茶别太急,慢慢喝、细细品。

二是起到提醒作用。

伸手握向茶杯,摸着觉得热,心里自然清楚此时不宜心急饮用。

热茶刚倒出时,茶水温度很高,不适合贸然饮入。

要是手握把柄,没有提前“探温”就将滚烫热茶大口喝下去,容易烫伤口腔黏膜!

《4》

三、其它综合原因。

茶杯分主人杯、“客用杯”的不同。

主人杯,专门留给自己使用。

选主人杯时,容量大小、花纹图案、釉色深浅、杯型特征等没有固定讲究。

一句话,符合自己眼缘即可。

但买来泡茶待客准备的品茗杯,则有不同。

容量上,最好别太大。

三、五人喝茶时,若是人人都拿着大杯子,甚者茶杯容量接近盖碗大小。

用盖碗泡茶时,哪怕每人杯中只分半杯,冲出来的一道茶汤也不够分。

为避免这样的尴尬情况,品茗杯还是选小巧一些的为好,30-50毫升左右绰绰有余。

另外,品茗杯最好选没有把手的。

布置一方茶席,少不了要用各式杯杯盏盏。

泡功夫茶招待客人,品茗杯经常是配套准备。

通常情况下,以6-9个左右为一组,成套出现。

如果茶杯带有把手,不便于成摞收纳。

而没有把手的茶杯,杯身线条更简洁。

收纳茶具时,洗干净后成摞摆放,能节省不少空间!

另外,从使用体验看。

正式泡茶场合时,茶杯离不开一个好搭档——杯垫/杯托。

有了杯垫后,把手的隔热作用,可有可无。

并且在斟茶给客人时,拿着杯托,双手奉茶。

从待客礼节上远比拿着把柄,单手递上,更显郑重!

《5》

考虑到国内国外的饮茶习惯不同。

西方人喝茶,普遍追求简便、快节奏。

以英式下午茶为例,往壶内投入一包红茶(袋泡红碎茶为主),注入热水闷泡。

每人面前放一个骨瓷马克杯,用于分茶。

分入满满一大杯茶水后,可供佐餐。

配上甜腻腻的下午茶糕点、点心,再适宜不过。

但喝功夫茶时,少不了用细巧的瓷杯,慢慢品茗。

清朝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曾记述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

“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蘧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

喝好茶,不宜囫囵吞枣,大口牛饮,不辨其味。

小口慢啜,更能品出真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发表评论

火币交易所(huobi) | 火币全球站官网入口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